Akazie

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它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豆瓣评分:0.0(0人评)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book/27140824/

书不一定要看(因为不好买),但推荐下面的三篇书评。

第一篇是对本书要点的简明概括。除却尚有争议的对“多重性”和“多元性”区别的强调之外,可说是对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天下国家”变为“民/族国家”、从一个古代王朝国家变为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变图景做了一个简明清晰的梳理。而其中对于孙中山所理解的“民族主义”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之间的对比,虽有略失简单粗暴之处,但有助于我们看清民/族主义的本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代性和非普世性。

第二篇是对本书部分观点的质疑与反思。如我所料,质疑的点主要集中在汉人政权的“多重性”模式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多元性”模式是否有实质区别上。诚然,少数民/族政权似乎更倾向于强调族群之间的差异,压制不同民族(主要是汉人向统治阶级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但在面对自身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危机时,汉人政权同样会采取措施强调这一差异,而对吸引异族“归化”的兴趣减弱。因此,如果抛却华夏中心论的立场,国家治理的多重模式与多元模式不过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情景下的解决方案而已。

第三篇单独探讨了清朝的“内亚性”问题,即应将清朝视为一个中国本土政权,还是一个统治中国的外来政权的问题。这个经常成为网上撕逼热点的问题看起来很尖锐,但本文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此类问题的荒谬性:清朝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政权,其“内亚性”是随时局演变而动态变化的。也就是说,“内亚性”并非贴在某些少数民族政权上的标签,而是某种可以随意调整的属性,调整标准取决于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这个观点实际上可以终结网上大部分民族话题下的无意义撕逼。

上述三篇书评的观点,基本代表了当前中国学界对于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与演变问题的主流共识,推荐给对此有兴趣的同学。总而言之,多数时候,中国并非一棵成长的树,而更像是一条汇流的河。在百川归海之前,永远有着自己的河道。

评论
热度 ( 11 )

© Akazie | Powered by LOFTER